泰国海军S-26T潜艇采购记:一场波折重重的军贸博弈配资网在线配资平台
在东南亚军备竞赛的浪潮中,泰国海军的潜艇采购计划可谓一波三折。2025年9月16日,随着泰国海军总司令吉拉蓬·翁维特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在北京敲定补充协议,这场持续八年的潜艇马拉松终于迎来转机。协议确定将原计划使用的德国MTU发动机更换为中国自主研发的CHD620型号,并将交付时间延长至2028年底。
这场军购大戏的序幕要追溯到2015年。当时,越南从俄罗斯引进6艘基洛级潜艇的消息,让泰国军方坐立不安。面对泰国湾和安达曼海日益紧张的局势,泰国政府决定启动潜艇采购计划。在2017年国际竞标中,中国基于039B型潜艇改进的S-26T方案凭借出色的性价比脱颖而出。这款排水量2600吨的潜艇配备先进的AIP系统,可在水下潜航20余天,特别适合泰国近海作战需求。当年5月,中泰签署总价约10亿美元的合同,计划建造3艘,首艘预付款高达4000万美元。
展开剩余65%然而好景不长,2020年新冠疫情重创泰国旅游业,国防预算大幅缩水。更棘手的是,德国突然宣布对华实施发动机禁运,导致项目陷入停滞。面对困境,中方迅速提出替代方案:采用国产CHD620发动机。这款发动机经过上千小时测试,性能稳定,还附带技术转让条款。但泰国军方内部产生严重分歧:海军坚持推进项目,而陆军和空军则主张优先发展其他装备。经过长达两年的拉锯战,泰国政府最终决定保留首艘潜艇订单,取消后续两艘建造计划。
2024年,新任海军司令吉拉蓬·翁维特上任后,项目出现转机。这位精通技术的海军将领力排众议,在2025年8月推动内阁批准了修改方案。新协议,泰国不仅获得技术转让,还将建立本土维修体系,培养专业技术人才。从经济角度看,这一决定也为泰国节省了巨额违约金——若单方面取消合同,需支付已付款项三倍的赔偿金。
这场军贸博弈折射出东南亚国家军备采购的困境。一方面,地区安全形势迫使各国加强海军建设;另一方面,有限的国防预算又制约着采购计划。泰国作为地区中等强国,2024年军费仅50多亿美元,不得不精打细算。相比之下,新加坡的入侵者级潜艇项目就从容得多。
从更广的视角看,S-26T项目的落地具有多重意义:对中国而言,这是国产军工装备走向国际的重要里程碑;对泰国来说,则填补了水下作战能力的空白;而对地区格局而言,这标志着东南亚军贸市场多元化趋势的深化。随着2028年交付日期的临近,这艘承载着诸多期待的潜艇,终将在泰国湾的碧波中书写新的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通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